发布时间:2022-03-09 13:51:46 人气:1281
▲2021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的古籍修复师对古籍“溜边”。图/新华社记者 石毅 摄
“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首次增加了“古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表述的背后,体现了国家对全社会的呼吁:是时候去进一步提升古籍保护水平,拓展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了。
中华文明星汉璀璨,而古籍就是文化基因血脉传承的重要一支。
2015年12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在演讲中提及研究遭遇瓶颈时,是靠着重温东晋葛洪的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才获得重要启示——“‘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面对如此的世界性难题,正是古籍给了屠呦呦启发。这也禁不住让人想到,流传千载的古籍善本之中究竟还有多少隐藏的精神财富、文化富矿等待我们开掘?
然而,没有保护何谈开掘?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这是我国首次由国家主持开展的全国性古籍保护工程。时至今日,该计划已推行了14个年头,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期。期间,国家相关政策及行业规划陆续出台、《公共图书馆法》正式立法……古籍保护的方式方法和价值意义在层层细化中得以落实。古籍普查、数据发布、数字化、相关平台建立、修复、成果活化、展览等向度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